視為理所當然的許多事 ,換個環境才發現,應該珍惜這些幸福。 對於韓國這幾年的發展,台灣無須崇拜,但是應該有所警惕。
今年台灣學界媒體,不斷報導韓國每人平均所得(GDP per capita)超過台灣,事實上目前一般台北人的購買力,比起住在物價是全球第五貴的首爾人好多了。台灣的民生產業,無論是餐飲零售,甚至是金融服務,因為財團寡占市場的情況,不若韓國嚴重,市場競爭帶來較低的價格及多元的型態,台灣消費者其實比韓國消費者幸福的多。韓國大財團業務無所不包的特性,台灣來的同事及廠商都覺得匪夷所思:LG開LG25便利商店,Samsung開Samsung Mall購物中心,現代開Hyundai百貨公司......。
雖然每年各國購買力的資料都會更動 ,但是客觀的資料仍可供參考:
Taiwan $25167.74 per person
Korea, South $16969.33 per person
取材自http://www.nationmaster.com/index.php
比較主觀的方式,是比較台灣及韓國7-11相同產品的價格,例如寶礦力在台北600cc一瓶新台幣23元,在漢城500cc一瓶1300韓幣, 換算約為40元,台北約為漢城六折。換句話說,首爾同等幣值同等幣值的購買力,約是台北的三分之二。
台灣沒有像韓國的超級大財團,很多方面是優勢。對消費者而言,市場競爭帶來更多元也更廉價的商品及服務。對國家而言,不必像韓國政府以各種手段保護或金援大財團 ,經濟衰退時整體連動的風險也較低。
台灣廠商不一定要求大,但是要求價值與獲利率的提升。對於個人及下一代,只要願意把視野放大,並且具備與國際競爭的本事,其實路還是很寬闊,畢竟像台灣人這麼有彈性的人民並不多見。
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南韓的一半 ,日本的五分之一,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小國 。古今東西,小國必須學習如何與大國共處 。目前在韓國最流行學的三種外語 ,即英文 、 日文和漢語,連地鐵站口發送的免費報紙中 ,都刊載這三種語言檢定考試的試題解答 。我們可以不喜歡中國 ,甚至討厭中國,但是不能不了解他們 ,並且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並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