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剛坐在首爾江南區(韓國的台北忠孝東路四段)的一家咖啡廳中  一口氣把十年後的台灣(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1731)讀完。

作者楊照在自序中提到

 在世界體系中邊緣化,做為厭惡中國、抵禦中國的代價,很可能會讓台灣越來越沒有籌碼、沒條件抵禦中國,這是台灣現實處境最大的弔詭,也是最大危機所在。

1990年我在西班牙待了三個月後,接著到德國自助旅行一個月 。東西德正式統一的那天,我正好在柏林 。當時就隱約感覺,未來的世界,可能發生許多始料未及的變化。作者在第二章戰與和的選擇中,即分析了這段期間中國、美國、國際局勢的變化。最近韓國媒體報導 ,2005年中國不僅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亦是第二大進口來源(僅次於日本)。相較於韓國,無論是政府或民間企業,積極了解中國,佈局中國的做法,台灣的處處設限的鎖國政策,明顯缺乏對國際局勢變化的認識。

這些變化對個人最明顯的影響,則反映在1989~1993年現任主管第一次駐外的描述 ,與自己過去一年的駐外經驗 之間的不同 ,不僅是世代差  (50世代 vs 30世代),更是時代差  (pre PC & internet/ cold War vs net-intensive/ global economy)。

 讀者或許不盡然同意書中對台灣比較消極的看法,但是作者所提出的幾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

對社會整體:

台灣這個社會,有什麼特別值得你珍惜的嗎?

有些什麼是你格外覺得驕傲的?

有什麼是別的地方沒有、不會有的?

有什麼值得你付出一切來看守、保護的?

對於個人:

我是誰?

我活在怎樣的時代怎樣的環境裡?

我和我周遭的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當「愛台灣」的每個人,都願意去思考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也願意去聆聽同樣「愛台灣」的人所提出的答案,然後一起去行動,我還是相信,以台灣人過去經歷各式政治、經濟、文化挑戰所展現的彈性,未來仍可能是美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i J 的頭像
    Lai J

    人生重開始 簡單過生活

    Lai 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