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聽到我要離開上班人生的同事,好幾位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就可以睡到自然醒了!」也許身為上班族,永遠覺得睡不夠吧!
不過「睡到自然醒」是什麼意思呢?不必打卡,就可以睡到中午嗎?還是早上不用鬧鐘,可以自然的醒來呢?
周日到教會參加主日崇拜前,到市立圖書館分館還書,順便看了一下新書架,借出有興趣看的書。其中一本是日本根來秀行醫師所著的「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1650),書中介紹了控制「生理時鐘」的「時間基因」,如何影響睡覺睡醒、褪黑激素及深層體溫的節律,以及如何藉由自律神經,影響身體運作。
根來醫師從現代醫學研究中了解,預防疾病,最簡單的規則就是「保持規律的生活」。然而吃飯、睡眠、運動、工作等,會因實行時間、順序、持續時間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習慣運行的節律,才是通往健康人生的大道。
他提到的第一個建議,是「早起早睡」,早上6-7時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並且一定要吃早餐,因為影響生理時鐘的因素是光線,而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利用陽光調整生理時鐘,自然就能「早睡」。即使是陰天或下雨,站在窗邊也有效。如果無法照射陽光,便利超商或醫院照明比較明亮(約有1,000-2,000 lux),也有助於自然清醒。吃早餐最理想的時間是起床後一小時內,並且建議包括水果(提供腦部運作所需的醣類)、蛋白質(提供身體原料,於傍晚合成促使身體進入睡眠模式的褪黑激素)。
從生理時鐘的運作,他指出起床後兩三個小時(約上午9時至中午前),專注力隨血清素分泌提升,適合進行需要討論、判斷的工作,午餐後度過生理時鐘的自然低潮後(約下午2-5時),則是何需要創意、記憶力的工作。
至於運動,他建議的最佳時段為下午5-7時,因為肌肉彈性及肺部機能在此時段提升,並且以無氧運動(負重訓練)搭配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最佳。難以入睡、淺眠者,則建議改在上午11時至下午1時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以免夜晚副交感神經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睡不著覺。
因為身體會在起床接觸光線後約15小時分泌褪黑激素,他認為最理想的就寢時間是晚間11-12時間。為避免胃部受到刺激,交感神經取代副交感神經,他建議就寢前3小時吃完晚餐、不要吃宵夜。睡前1小時透過泡澡及伸展運動,暫時提高體溫後,讓深層體溫下降,創造容易入睡的身體狀況。讓身體在睡眠中充分分泌生長荷爾蒙及皮質醇,促進新陳代謝及消耗脂肪與葡萄糖,是「睡覺減肥」的秘密。另外睡眠不能「儲蓄」,只能「償還」,所以周末假日,仍然需要在固定時間起床,但是可以早點睡,或是在午餐後、下午3時前,小睡15分鐘。
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建議幾乎與中醫的養生時辰建議雷同(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9/367662),可見現代醫學研究,只不過證實古人從觀察中發現的,畢竟千百年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現代工商社會,我們以為自己可以戰勝或無視這些規律,但是長期下來,無可避免對我們身體造成傷害,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我自小作息算是「正常」,從大學到上班,幾乎都是上午7時起床,午夜前入睡,甚少熬夜,主要是身體會自然提醒我,只要超過午夜才睡,隔天左肩頰骨下方一定痠痛。(有段時間因為不想因為下班時間不固定,無法規律運動,清晨5點半就起床搭第一班公車去健身中心,運動後才上班。現在可以如根來醫師建議,白天或傍晚運動,不再需要跟多數人擠進教室了。)想要離開朝九晚五的人生,建議一定要先建立作息的自律,否則沒有學校、公司機構的要求,混亂的作息很容易造成身心方面的問題。
根來醫師也不得不承認,進行最先進的醫學研究,他「親身感受,最了不起的是我們的身體。」學習微生物學、公共衛生,我也有相同感受,但是學習統計學,我也發現這麼精密複雜的運作,因為「進化」隨機發生的機率太小了。我寧可相信我們「受造奇妙可畏」(聖經詩篇139: 14),上帝創造我們臟腑時,就放入了這樣的規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