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回到家時,自信箱中取出了幾份郵件。兩份是往來銀行的對帳單,另外兩份是分別來自救助協會(急難弱勢家庭輔助)、恩友愛心協會(貧寒救濟)的募款信。
今年6月後成為非朝九晚五特工,不再領取月薪,即使仍有固定來源收入,但是每月收入金額不固定,對我依然是信心的挑戰。特別是這幾個月對帳單上,投資的海外基金市值隨著全球股債市起伏,心中不免浮現懷疑,上帝真如祂在聖經中應許的,能夠供應一切需要嗎?不單是自己生活所需,還包括十一奉獻、對數個機構的固定捐款、參加特別聚會等不固定捐款,以及大筆的年度支出(包括醫療險、產險保險費等)。
感恩的是,從今日收到的對帳單看來,資產總計還是微微增加,上帝給了小信的我,祂的信實從過去到現在不曾改變的提醒,也鼓勵我在這樣的時候,更明白祂憐憫人需要的心意,特別是經濟不振,需要上述機構幫助的家庭與人有增無減。
這幾個月不僅從未感到自己縮衣節食(雖然我本來對買衣物就沒有太大興趣),非生活必需的支出也沒有少,健身中心的會費、上課的學費、看電影、買書、送給親友的禮物、一周好幾次外食(雖然在家用餐的次數的確增加許多)…,加上健保、勞保皆需自行負擔,在家時間增加,水電網路費理論上隨著增加,但是每月支出還是比上班時少,到底上班時把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呢?只能說上班也有成本吧!
我們當然可以計劃未來,但不要為未來憂慮。…把全副精神放在物質的需要上,讓它們佔據了我們的注意力,吸去我們的精力,以致我們被憂慮重重壓著。…部分原因是「因為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而最重要的是因為這些東西並不適合或不值得成為基督徒所追求的目標。
慷慨而知足…注意我們真正的需要為何,又用什麼來填滿需要;以造物主的禮物為樂,但不喜歡浪費、貪婪與雜亂…將我們「所有的」(財產)與「所見的」(別人的需要)配合起來,採取行動。
(約翰∙斯托得,摘錄自「基督教文化的挑戰」及「C型觀點」)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