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朝九晚六後,都做些什麼呢?這一陣子朋友常問。
做我想做、過去沒有時間做的事啊。這世界有趣、想學的東西太多了。
上周參加校園出版社主辦的「老人靈修學」講堂,談的是已故盧雲(Henri J.M. Nouwen),早在1974年、他才42歲就撰寫的「與歲月和好」。依據台灣政府的定義,剛正式邁入中年的我,看看他怎麼談「變老」。
年老是人類共同的經驗,像立約的彩虹,衡亙於人類群體之上。
不必隱瞞或否認年老的事實,而是去了解、認可,並且經驗到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有生命的奧秘在其中向我們彰顯。
年邁是進入光明之路。他們活著,為的是在我們這些破碎的生命中,告訴我們頭與尾差別的人生智慧。
表達年老為通往光明之路的其中一種方式,是由寄望到盼望的轉變,……需要在中年轉變對時間與死亡的看法。……當盼望滋生。我們就會逐漸看到,我們之所以有價值,不只是因為成就了什麼,更是在於我們這個人。
關懷之路,首先是邁向正在老去的自我,從中找到醫治的力量。……讓我們不是把生命當作需要捍衛的財產,而是當成要分享出去的禮物。……當我們除去出於防衛而刻意劃分的年老與年輕之別,就能共同承受年老的擔子。……雙方在各自發揮人性的能力中共同成長。
關懷的核心,亦即在彼此的生命中永不缺席。……生命不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所做、所有及所成,也不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朋友或親戚,生命更不是取決於自己的自我認識。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上帝這條路。上帝的心思遠超過我們的,祂透過自己的兒子,那位被破碎的耶和華僕人,說:「你被接納了。」
正視自己以為生命不朽的幻想,因為棄絕老年的心態正是由此衍生。……正視不僅揭露了幻想,同時也使人看到醫治的光,賜給我們成為神兒女的能力。
「一粒麥子部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
願這些提醒,不僅幫助我變老,也讓我更懂得如何與日趨年邁的父母相處。
也送給同是五六年級、開始肩負照顧父母責任的朋友們。
(註:盧雲是何許人?請參考:http://www.campus.org.tw/public/cm/cm06/9706-8.html)
留言列表